ZHIMIN GUAN 關 智民
关智民的绘画艺术 文/帕梅拉 桑德
" 自由是最伟大的杰作。" - 约瑟夫-布罗茨基
在一个高科技和群体思维饱和的时代,艺术家通常保持着珍贵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和活力。无论是视觉的还是文学的,对艺术家个人成就的体验、培养、支持和评说都是抵御人类经验日益同质化和抵御压制自由本身的堡垒。
从生物学和人的天性来看,人类倾向于 "面对面",即一对一的生活体验;这也是艺术的一种模式。艺术家与生产材料面对面,观众与创作一对一。整个过程促进了艺术家和艺术体验者个性的活跃和新鲜。
关智民教授的巨大力量和天才在于他的独立精神,他体现的一种“自由鸟”实践者的艺术演变证明了这一点。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严肃的艺术家都在朝着一种固定的可识别的风格发展,而关智民却在不断地改变他的作品,随着个人意识的变化,智力和精神的发展,艺术自由度的改变而打破常规并改变题材和风格。
他使用的是实验性创作方法,从他精通的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再到他自己的新抽象主义,中间经历了多次迭代,将每一组绘画都变成了重要的、有凝聚力的、强有力的作品。他在每一系列作品中都有大量精湛的创作。这种自导自演的创作方式是对他通过艺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热情追求的极致。正如这位艺术家对这一过程的恰当描述: "我的艺术是我发现自我的实验"。关教授的创作领域和媒介包括铅笔画、炭笔画和粉彩画,毛笔画和水墨画,书法,以及油画、丙烯画和水彩画。 绘画就是他的爱好和人生主旨。
关智民的总体审美观植根于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绵不断的艺术文化,即出生地中国,也植根于他现在居住的美国,他于1996 年步入的后现代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各种艺术流派的自由混合。这种双重的、对立的并置,既坚持传统,又拥抱创新,使他自己的艺术追求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融合的结果是东西方文化相遇和古老文化与创新文化相遇,艺术家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 "新 "路。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关智民对每种风格的流畅驾驭,以及将所有派别融合在一起的凝聚力。他在中国接受的欧洲学院派绘画训练,部分原因是他掌握了写实主义技巧,这种技巧注重三维形态的写实表现,尤其是透视学,色彩理论和解剖学。此外,他还擅长抽象表现,充满活力,以诗意的形而上学手法表现超现实主义,并以其标志性的变形风格摆脱范式的束缚。
关教授的哲学思想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他父母和祖父母的信仰体系,也是他所珍视的哲学思想。道家强调在生活中培养和谐,努力做到 "无为而治";而儒家则强调作为世界的积极参与者,在生活中创造秩序,关心并尊重社会规范、传统和惯例。下面这段话恰当地描述了这些方法的特点: "如果说道家的目标是成为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木头,那么儒家的目标则是成为一尊经过雕琢的雕塑。" 注1 关智民的大量作品既代表了自然,也代表了文化;既代表了规矩,也代表了流变。
关教授的作品是如何表现上述方法的呢? 在传统方面,也可以说是儒家方面,他贯彻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法则,即谢赫的 "六法"。在关智民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一个特别深刻的法则,那就是 “气韵生动”即艺术家对画面的敏感性和表现主题“与天地精神共鸣"的能力。 另一种是工笔画中的 "骨法",即用笔准确有力地勾勒形体,通过线条表现个性。
此外,关教授还吸收并巧妙运用了 17 世纪中国山水画家、僧侣和艺术理论家石涛关于线条的思想。中国古代绘画遵循成规模式;初出茅庐的艺术家通过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来学习技艺。石涛打破了这一模式,他的书写和创作表现了个性,而不仅仅是公式化的规范。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多好的题目啊!),石涛将一笔笔触或原始线条,又称整体笔法,定义为所有表现形式的起源。他认为笔触也是通向更高的现实的途径: 他说:"一个笔触甚至可以定义宇宙边界之外的事物"。无论是在写实的图像中,还是在超现实主义或抽象的形式中,关智民使用整体笔触的力量都令人惊叹,无论是在创造激情或微妙,兴奋或平静方面;无论情绪需要什么,他都能准确地驾驭笔触质量,其中包括暗示更高的现实,即精神实质。
关教授受到的西方影响包括:深入研究吸收自17-19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经典流派和风格,并从奥古斯特-罗丹极富表现张力的雕塑中,关智民发现自己也可以更有力地挖掘自己的情感宝库,释放想象力,创作出 "情感更强烈 "的作品。 从萨尔瓦多-达利那里,他认识到将不协调和梦幻般的图像以部分可理解但神秘的方式并置的力量,展示了不同的图像如何创造出挑衅性的新现实。 从安东尼-塔皮斯(Antoni Tapies)那里,关智民看到了自己书法运势的力量,从而在自己狂野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获得了更大的表现自由和个人标记。
东方艺术家刘国松是关智民钦佩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一句精辟名言适用于关智民本人,也象征着他过去 30 年的艺术实践。"画家必须有新的想法,新的感受,新的故事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关智民渴望探索生活,渴望从一种文化走向另一种文化,渴望与其他艺术家交流,渴望旅行和探索历史上多样的艺术文化,渴望贴近生活、贴近景观、贴近社会,这使他的艺术保持着新鲜感,使他的个人图式和绘画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对艺术家来说,尊重美和表现的质量,既能模仿现实,又能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抽象幻象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美才是终极价值。(你永远不会看到关氏把香蕉贴在墙上并称之为艺术)。关智民的美学立场和实践让我想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的一句话: "美没有明显的用途,也没有明显的文化必要性。然而,文明却离不开美"。
在以下几页中,您将在关智民作品的六个系列类别中看到上述观点。 每个系列前都有对该系列作品的详细阐述,以及对个别代表作品的仔细研究和详细描述。
1.风景画
几个世纪以来,山水和风景画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形式。艺术家们画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景象,而是想象中的场景,是通往美丽自然世界的大门。人们认为,"目游 "一幅画,有恢复心灵的力量。从写实的表现到抽象的迭代,关智民的所有风景画作品都闪耀着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特质。
在明尼苏达州,从西部平坦的平原和农田到北部苏必利尔湖的岩石海岸,景观的多样性让这位艺术家深受震撼,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古老主题。正如关老师所描述的那样 :"明尼苏达州的风景有一种崇高的、富有表现力的、自然的和永恒的美,这是我的心之所向"。从绿树成荫的平原,到草原、麦田,再到白雪皑皑的冬景,关教授开始挖掘和模仿每个季节的景色,研究光线对景色的变化影响。因此,他在户外和工作室创作出了多幅引人入胜的作品。《雪景 II》(附图)就是一个例子。炙热的粉色和照明光线占据了画面的主导地位,令人赏心悦目,而树枝和原生草的细微之处以及阴影则成为其自身的主题。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关教授特有的笔触,细腻而精确,令人心旷神怡,其中包括《睡莲之四》(附图),逼真的睡莲、水和倒影令人着迷,将观者带入心旷神怡的冥想状态。
关智民通过对美国国家公园绘画拓展了他的风景视野。在游览了几个美国国家公园后,他深受震撼和启发,创作了名为《大自然朝圣之旅》的大型作品系列。他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这段经历: "我把美国的风景和它所体现的精神作为一个主要的主题。壮丽的山川散发着神秘莫测的激情,雄伟的平原和森林充满了隐藏的宝藏"。沿着 "隐藏的宝藏 "这条线,他创作的《荒原云景》(附图)和《荒原印象》(附图),《荒原云景》是一幅幅追求深度的画作,云雾缭绕的天空让画布充满活力,而其中的《荒原印象》则是一幅抽象的天才之作。简约而奔放的手势标记彰显了中国美学,而形式和色彩则体现了西部荒原的特征。
在该系列的最后几幅,关教授标志性地使用胡桃木板作为画底。将自然景物绘制在木材上,会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由于胡桃木画底同时也是场景的框架,自然世界的感觉得到了加强。例如,在《白杨》(Aspen)中,黄色赭石树叶占主导地位;在《水牛河》(Buffalo River)中,浓烈的镉橙色树叶倒映在明尼苏达州冰冷的河水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秋景图画。
2.金属版绘画
关智民的金属版绘画作品十分令人惊叹,该系列作品曾多次举办过个展和联展,包括 2007 年在平原艺术博物馆举办的 "融化金属,铸成文化 "展览。他开创性地使用钢板和铝板作为风景、海景和肖像画的底板,带来了惊人的视觉吸引力。金属象征着工业,制造、商业、商品和金钱。工业金属与自然世界的图像之间的对比产生了紧张对峙的感觉,但由于金属板的美感与关教授优雅的绘画风格相匹配,从而产生了崇高的美学品质,使冲突得以化解。
作为底面的铝板和钢板也起到了镜子的作用。有趣的是,当观者的倒影出现在作品表面时,他或她瞬间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正如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 拉斯提-弗里曼(Rusty Freedom) 所指出的那样: "金属-镜子符号是理解关教授的绘画图标的关键。对艺术家来说,金属反射了一个图像,但在这个过程中图像被扭曲了,从而改变了图像。改变我们看待图像的方式也是艺术家的一项功能。这种图像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一种新的东西 " 。
关教授的金属铝板系列 "美国梦想家 "系列是大师作品中的精品之作。主题多是艺术家同行和其他人物。杰瑞、迈克和卡尔的画作(附图)就是其中的例子。颜料在抛光钢板上的流动性为关的肖像画赋予了全新的感官外观,这种感觉类似于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华丽的肖像作品。关教授肖像画中的面部特征渲染得非常准确,使被画者的存在感清晰可见。艺术家是这样描述他这一系列作品的意图: "我的目标是捕捉当地勤劳人民的精神。我是一名艺术家,最近刚刚入籍成为美国公民,我观察到许多艺术家、朋友和同事都怀有远大的梦想,他们是美国的脊梁。有些人很有名,有些人不那么有名,但在这种流行文化中,有名到底意味着什么?正是这些普通人让我非常地尊敬他们"。说到尊重:整个系列展现了关教授对平民阶层的高度尊重,就像他对文化创造者的尊重一样。
关于陆地和海洋风景图片: 关教授的写实主义作品引人注目,如《海景》(附图)令人着迷。白花花的海水向观者滚滚而来,黄昏的光线则成为主要焦点。在《冬景》(附图)中,休眠的树木被以 "雨滴 "的风格细腻地描绘出干枯的树叶,构成了地平线。部分积雪覆盖的田野上有泥泞的脚印,这是人类存在的证据,它们则构成了图画的前景;脚印或许也可能是艺术家的自己的成长痕迹?
3.抽象绘画
关智民在他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蓄意地追求宇宙和地质形式的起源。这些作品充满了狂野的质感和浓烈的色彩。在许多作品的前景中,笔触都是铿锵有力的独特书法笔触,提供了空间延续和表现张力。每幅作品都充满了鲜活的魅力。关教授以山水风景画为他灵感的来源,而他的山水美学则远超了写实的描述。
中国的山水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山水(shan shui),意思为山和水。关教授对山和水的艺术反应则符合两种艺术实践:源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中国历史上的山水主题。但与中国北宋的艺术家范宽(约 960-1030 年)以柔和的单色调创作的《溪山行旅图》等著名的平和宁静的画面不同,关智民的画面是震撼人心。
在多次回中国的旅行中,关教授曾到过海拔 9000 英尺的泸沽湖地区艺术家居住数周。那里山路盘旋险峻,山顶视野开阔。受山顶制高点的启发,他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高峰系列》。其中的《山峰 #2》(附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这幅想象中的宛如地震爆发的场景中,他大量使用了暗色来象征烧焦的山峰表面,红色象征火槽,而浅蓝色调的形状则稳定了阴阳对立的两极。书法 "神意 "二字叠加在充满情感的构图上,偶然发生的点滴和飞溅使整个画面生机勃勃。
关教授在美国众多国家公园的“朝圣之旅”则为他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提供了更多灵感。其中《激流》水彩画和《冰川融化》油画这两个系列都令人眼前一亮。他的抽象表现手法开辟了一条超越的途径,让观赏者乘着宇宙的波浪向更高的事物前进。《洪流》系列的灵感主要来自大峡谷和锡安国家公园,其特点是峡谷和周围的色彩:橙色、铁锈色、栗色和黄色。例如,在《橙色洪流》(附图)中,大量鲜艳的橙色和爆炸性的颗粒纹理在视觉上彰显了自然偶发力量。中国的哲学家认为,空气是最优良的自然元素。《冰川融化#2》(附图)的冷色调将观者进一步带入事物的温度中和冰蓝色形状的冷峻中,而充满活力的橙色挥毫标记则是感叹号。该系列作品极具美感,是对气候的有力视觉参考:冷却期、升温期,也可能是作者对当前气候问题的直接表述。其他抽象珍品还包括《春》(附图),这是一幅更加轻松愉快的作品,通过艺术家充满活力的笔触,以水绿色和青绿色的旋转笔触,充分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重生、以及大自然的汩汩流淌和勃勃生机。
4.肖像和人物画
想想看,今天的智能手机每天都能捕捉到数以百万计,甚至数十亿计的人类图像。而在大约 5000 年前,当一位艺术家第一次画出自然逼真的人像时,数十亿的人类已经消失灭绝,每个人的长相已无迹可寻。而只需一双眼睛、一根树枝或一支画笔,再加上非凡的愿望和天赋,就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肖像,肖像画就这样诞生的。如今,这种艺术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自拍照,甚至是人工智能创造的图像。 正如关智民所言,"我们即将失去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确如此。在这个系列中,以及在本图录 "金属上的绘画 "部分中关教授的 "美国梦想家 "画作中,我们见证了他为保持肖像画传统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从身体到脸部,在他的肖像和具象美学中,肖像和艺术质量占有同等比例。由于他对人体解剖学的天赋和精通,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和逼真性,大师风范贯穿始终。在每幅肖像画中,都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仿佛被描绘的人陷入了永恒的时间之网。他肖像画的主题包括艺术家、朋友和他周围的其他人,还有模特,这种方法与伟大的俄罗斯肖像画家列宾( Ilya Repin Repin) 的方法相似,后者画的是知识分子和朋友,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关大师精湛的肖像和人物画中,尤其是在自然主义的品质上,都出现了列宾的影子。
例如他的肖像画《詹姆斯-奥洛克》(附图),奥洛克是明尼苏达州著名机构罗克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这幅奥洛克肖像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画中人物的个性:和蔼可亲、聪明睿智。观众看到的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因为艺术家在奥洛克的肖像中注入了这些特质。在另一幅肖像画《学生》中,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内省、质疑的目光,并将其锁定在时间中,将她的美展现出来。关教授的自画像(附图)则风格迥异,通过高更式的色彩和简化的形式表现出现代感。一簇茁壮的树叶象征着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他在画布上的姿势和手,则寓意着他不懈的艺术目标和动力。
在本系列的具象作品中,关智民的模特往往从事着音乐和文学等文化保护活动,如《蓝色布鲁斯》和《泰德》(附图)。总之,无论是人物还是脸部,关教授在肖像画方面的天才在这一系列和他的 "美国梦想家 "系列中都表现得大气凌然,淋漓尽致。
5.化石和裸体画
关智民的“化石和裸体画”系列,代表了他1995年移民美国后的首次风格转变。正是在这一开创性的系列中,关教授以女性裸体为代表,发展出了一种复杂的个人肖像画模式。在后现代的影响下,他在同一画面上使用了三种绘画语言:写实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从而实现了风格的融合。这些画作以古老、朴实的元素为特色:石头、木头、贝壳、鱼化石等,加上逼真描绘的女性躯干,呼应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美学之美。每幅作品都蕴含着永恒与具体现实、诗意与逻辑的对立。
例如,在《化石》(附图)中,一个无头的女性躯干似乎被嵌入或困于巨石中,她的手伸向脸部的位置,她的身份不再完整,而她的脆弱显露无遗。这种模式既是对她的保护,也是对她的囚禁。肉体的感官特质代表着脆弱,而石头、鱼化石和树枝则象征着恒古地质历史。右侧中部出现了一片水域;水域虽小,但具有重要的隐喻意义,这个元素就像一个逃生舱口,一条通往化石之外的生活之路,也可能是暗指关老师个人的逃逸。每幅作品都以类似手抄本的神秘方式结合了类似的意象,让观众在解释画意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
关教授 的裸体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彰显了艺术家在渲染人体时创造逼真效果的能力。这种非凡的技术能力在《包裹》(附图)中得到了体现。在这幅作品中,女性形象被隔着玻璃纸观赏,这是一项近距离观察和体会的壮举。这种不同寻常的充满张力的视角令人目瞪口呆。一种被囚禁却又宁静的感觉弥漫开来,因为张力和裸体人物一样成为了作品的主题。在裸体画中,即使出现了叙事元素,如《祈祷的风景》(附图)中人物跪在石板上,岩石散落一地,背景是金色的天空,或《信》(附图)中作为对死亡的纪念,吸引人的也是那细腻、可触摸的肉体。有趣的是,关智民认为裸体女人的脆弱隐喻了人类的窘境。这一启示充分展示了整个《化石》和《裸体》系列的象征意义。在风格方面,虽然神秘图示的表达方式完全是关教授自己的风格,但其中肯定有后现代风格的影响。
6.街巷风景
关智民在中国安徽省亳州童年老家的小巷里创作了多幅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隐喻了对家庭、故土和文化记忆的怀念和尊重。画中的房屋建于明末清初(1368-1644 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徽派风格。这些两层或三层的建筑由石头和砖砌成,屋顶为黑色瓦片。总体布局是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宅和作坊。墙壁由经久耐用的砖瓦砌成,上面涂有土浆。展示了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质感,而狭窄的步行街和小巷则由褐灰色的石板铺成。
关教授的画令人肃然起敬;它们诉说着这片神圣土地的故事。从形式上看,纹理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和丰盛的触觉体验。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以及不同的色调:从赭石色和铁锈色到淡绿色和黄色,再到灰色,暗示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内墙和外墙的强烈质感与天空的平滑区域和庄严建筑上方的云彩形成鲜明对比。远去的巷道营造出的空间深度,暗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3 号街巷(附图),错综复杂的飞檐和门楣,以及逼真自然的石板,增强了整体的东方情调。墙壁上的茶色和灰色以及绿色的铜锈色调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每个区域都充满了令人兴奋的视觉趣味,可以独立成为一幅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这个系列的代表作被命名为《家后小巷》。在这幅作品中,他运用水彩,宣纸,碳粉,书法中国画等综合媒介并粘贴在木板上, 创造一个晨曦朦胧,如诗如梦 生机勃发的街巷景观, 关教授又在建筑图像上叠加了热情洋溢的,潇洒飞扬的书法标记,这些诗行含蓄模糊隐约可读:右边写道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左边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中间是大字草书“东方既白”(苏轼)。这幅作品好似一部隐喻的自传,表达了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和艺术梦想。(全文终)